2025-03-15 16:24:02 公務員考試網
文章來源:華圖教育
2025年公務員315省考《行政職業(yè)能力測驗》科目結束了,考生對一些偏怪的題目一定記憶深刻,小編就來整理下那些最不按套路出牌的題目。
言語理解與表達
言語理解與表達部分作為行測中的重要板塊,一直是考生們得分的關鍵。但今年,該部分出現(xiàn)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題型,它們突破了傳統(tǒng)的命題模式,堪稱最不按套路出牌的題型。這些題型的出現(xiàn),不僅考驗了考生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,更對考生的應變能力和思維靈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接下來,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這些別具一格的題型。
(考生回憶)【例1】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智能化和自動化社會發(fā)展趨勢提升了社會生產效率,并對傳統(tǒng)公共管理者的決策和服務角色帶來挑戰(zhàn)。人工智能作為新型的權利所有者逐漸替代傳統(tǒng)公共管理者,作為基于計算邏輯,算法規(guī)則和數(shù)據(jù)流的公共管理者參與到社會治理過程之中,從而使未來人工智能場景下的公共管理者角色由“事務性供給”轉向“公共性維護”,這一趨勢在將傳統(tǒng)的公共管理者從社會事務管理中解放出來的同時,也淡化了傳統(tǒng)公共管理者在社會治理中的管理者角色,使社會治理逐漸呈現(xiàn)由自由平等的生產者聯(lián)合治理的特點。
這段話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:
A.人工智能消除公共權利
B.人工智能加速生產者聯(lián)合
C.人工智能提高技術治理能力
D.人工智能推動社會自主管理的實現(xiàn)
【入選理由】本題最不按套路出牌之處在于兩點:①觀點隱藏較深,文段不是直接闡述人工智能推動社會自主管理這一中心思想,而是通過闡述人工智能對傳統(tǒng)公共管理者角色的改變,如從“事務性供給”轉向“公共性維護”,淡化管理者角色,最終引出社會治理呈現(xiàn)由自由平等生產者聯(lián)合治理的特點,層層鋪墊,讓考生不易直接抓取核心觀點。②結論句無直接關鍵詞匹配,文段結論“社會治理逐漸呈現(xiàn)……生產者聯(lián)合治理”中無“自主管理”字眼,選項D需通過“聯(lián)合治理→自主管理”的邏輯推導得出,而非簡單匹配原文詞匯,反套路考察歸納能力而非機械定位。
(考生回憶)【例2】歷史早期季節(jié)體系的發(fā)展演變與農事周期之間具有緊密聯(lián)系。殷商及其從前的“二時”觀念是圍繞種植粟,黍等農作物的農事活動而產生的一種社會時間,殷商以來對冬小麥的推廣種植并使其嵌入到固有的農業(yè)結構中,推動了先秦時期人們“四時”觀念的萌生與演進。所以,“四時”觀念的產生,無疑是在對既有的“二時”觀念進行進一步細化的基礎上得以實現(xiàn)的。而冬小麥的推廣種植及其在農業(yè)生產中重要地位的逐漸凸顯,成為人們細化“二時”觀念為“四時”觀念的契機。
這段文字主要講述的是:
A.社會時間超過自然時間之外而獨立存在
B.先秦“四時”觀念與“二時”觀念的聯(lián)系
C.冬小麥的推廣種植在農業(yè)生產中的重要地位
D.冬小麥的推廣種植與先秦“四時”觀念的產生
【入選理由】本題最不按套路出牌之處在于:①題干邏輯關系復雜、多個主題詞干擾,文段中出現(xiàn)了多個關鍵信息,如“二時”觀念、“四時”觀念、冬小麥的推廣種植等。一般的題目可能會比較明確地圍繞一個核心主題詞展開,但這道題在闡述過程中,多個概念相互交織。②D選項的因果邏輯隱晦嵌套,原文通過“冬小麥推廣→嵌入農業(yè)結構→推動‘四時’觀念萌生”的因果鏈,最終落腳于“冬小麥推廣是細化‘二時’為‘四時’的契機”。但選項D未直接使用“細化”“契機”等關鍵詞,而是以“與……產生”的簡潔表述概括復雜邏輯,要求考生自行串聯(lián)因果,而非依賴原文復現(xiàn)。
相關內容推薦:
貼心考公客服
貼心專屬客服
報名條件?
崗位選擇?
筆試科目?
面試方式?
......